認識本會
Home > 創會歷史(中文)

耶穌聖心修女會創會歷史

1930年代,許多歐、美兩地的傳教士,去到主所愛的中國福傳。中國內戰後,大陸易手,於是傳教士輾轉來台灣。

1951年為中國優先服務的美國瑪利諾會傳教士離開大陸後,教宗比約十二世任命蔡文興神父管理新成立的台中監牧區,統轄臺中縣市、彰化縣及南投縣;

而全心要把「耶穌的像畫在中國人心中」的匈牙利仁愛會修女離開大陸後,與蔡文興監牧相識於香港難民營,於是蔡監牧邀請修女們到自由寶島臺灣,在田中、羅厝及竹山傳教,同心為剛成立的地方教會-臺中監牧區打拼。

仁愛會修女在臺福傳期間,促使許多女孩認識信仰天主,並願意像匈牙利修女一樣,為教會獻身服務,但是匈牙利修女卻苦於經費無著,無法培育她們。

修會的成立 

蔡監牧意識到熟悉本地語言是福傳宣道的必要條件,乃為美國籍傳教士設立臺語學習中心,也想到若有操本地語言修女的協助,福傳當更能展開。

於是蔡監牧祈禱、並醞釀一段時期的修女會,因匈牙利修女承諾願意協助培育,直到新修會能自立為止,終於在1952年於田中成立了台灣第一座本地修女會。

1960年蔡監牧公告耶穌聖心會的成立,公告如下:「查本教區創辦的耶穌聖心修女會,業經報請羅馬傳信部備案,並由本監牧准予立案,會章經修改後,亦經本監牧核准。該會為臺省首創本地女修會,宗旨在於顯揚主榮,聖化己身,並為傳揚聖教,凡有志榮主救人,聖己聖人,並願為教區服務的公教女青年,莫不歡迎。希吾教友虔禱上主,多賜寵佑,俾使該會欣欣進展,日漸昌隆。」

公告前後,慕道者非常多,蔡監牧在1956年派遣首批發願修女到竹山與北斗兩個瑪利諾會管理的堂區傳教,「田中修女」之名不逕而走,慕名而來修道的志願者越來越多,原有的房舍不敷使用,蔡監牧乃在天主堂隔鄰購地,建造總院。

1962年臺中監牧區升格為教區,教宗任命蔡文興監牧為首任主教,同年總院及初學院落成,一幢白色帶有鐘塔與十字架的建築物屹立於縱貫鐵路旁,成為田中小鎮的地標,天主的恩寵陪伴著這像芥菜子般的小修女院逐漸成長茁壯。

福傳使徒工作
在田中修院,一批批的修生經兩年初學培育後,發願並接受派遣投入堂區福傳行列,我們住在當地教堂的小小修女院,兩個兩個或與一位婦女一起出去家庭訪問,在客廳、廚房或四合院的庭院與婦女話家常,同時也談談孩子的養育、婚姻、妯娌之間的問題、婆媳相處的困難、田間的收成、當地習俗及談論天主教教義等。有位陳太太這樣說:
「修女們慈悲為懷,讓我自在地把心裡的話與她分享。」

我們把熱心的婦女集合起來,以教堂為中心,去關懷鄰近的貧弱老者,並為慕道者講解要理,或為教友信仰再培育,引導教友參與教堂的服務工作,陪伴青少年,探訪家庭、探望災民、關懷職工青年與老年人等。
 

堂區工作
1963年至1974年慕道人數銳減,實踐信仰的教友顯著減少。1970年時代的訊號催迫蔡主教在各教堂積極推動成人「信仰再教育」的工作,於1970年7月在彰化靜山開辦「天主教台中教區修女要理進修班」,培育修女們學習「天主教信仰」的講授法,成為適合時代需要的耶穌傳人。結訓後,我們分頭在各教堂實施成人「信仰再教育」的工作。

1975年蔡主教編著了『天主教堂區傳教協進會研討課程手冊』,為培訓教友與神父共同擔負教堂責任。這項培訓工作由副主教墨啟明神父領軍,帶著我們修女及一批幹練的教友組成「天主教堂區傳教協進會培育小組」,巡迴教區內41個教堂,在每個教堂講授14週的課程,結訓後各教堂成立自傳、自養的「天主教堂區傳教協進會」,積極推動結合信仰的服務工作。同時也應新竹與高雄兩教區之邀,分享推動堂區傳教協進會的經驗與心得。

我們在堂區的服務工作始自1956年,在臺中教區有北斗、竹山、后里、合興 、大甲、員林、豐原、和美、二林、東勢、臺中南屯、竹塘、臺中主教座堂、草屯、埔里、眉溪、中原、霧社、彰化、永靖,兼職中興新村、二水。

1986年,在高雄教區有五塊厝、耶穌聖名堂、耶穌救主堂、加大利納堂服務。臺北教區則有金山、板橋懷仁中心的牧靈福傳工作。

1977年蔡主教委任我們修女擔任草屯教堂堂務負責人,為修女堂區福傳注入更多元的服務。
臺灣經濟在80年代邁入高峰,青年人多到都市工作,於是我們就在堂區服務裡加上輔導職工青年的服務。
田中修女會的創會基礎從教堂的服務工作開始,隨著時代的需要,修女們除了教堂的工作漸趨多元,在教堂為新、舊移民及福佬人、原住民、與客家人服務,也往教育工作發展。

教育工作

 

 

 

 

 

1964年我們創辦了幼稚園、托兒所。
1967年和1981年與比利時聖母聖心會神父合作,先後主持天主教育仁小學與光仁小學校務。
1969年在田中創辦文興女中。
1993年協助菲律賓耀華中學。
1999年文興社區大學成立,提供成人終身學習的管道。
並在天主教耕莘護專與衛道及道明兩個天主教中學推動生命教育。
也參與橋樑教會服務,協助大陸教會的信仰與聖召培育。
70年代修會為口語障礙兒童實施口語訓練,並與比利時神父合作開辦「育仁兒童啟智班」。
1981年延續成人智障服務,成立「立達啟能中心」。
這些都是
讓社會認識天主教對弱勢團體關懷的一扇門。

 

社會服務
早期美援時代,修女們分施甲狀腺腫瘤治療藥劑,約5000人受惠。
1970年進駐臺北教廷駐華大使館服務。
1985年從事美滿家庭輔導工作,推動夫婦懇談,更提供身心靈健康成長的課程。
1989年接受政府轉介受虐婦女個案,提供療傷的服務,也參與監獄牧靈與青少年輔育觀護,曾獲法務部表揚。

修女們在各地堂區努力建設基層堅實的信德團體,培育與引導教友成為教會的主幹,以「教會是我家,齊來建設它」喚起教友的熱忱胸懷與行動。
1998年成立教友福傳贊助團體-「聖心之友」以協助我們修會拓展使徒福傳工作,共同傳揚耶穌聖心的愛,並予以志工培育訓練,提升「聖心之友」在愛與服務層面上的深度內涵。

靈修與傳承
1970年代,教會處於梵二後傳統與新時代需求擺動的時刻,蔡主教引導修女們在保守與創新中反思與調適。
他叮嚀修女四個要點:
(1)祈禱
(2)神貧
(3)以言語和榜樣,做基督的見證;
(4)用深湛的愛愛修會等。
作為修女們珍惜聖召、專務靈修與使徒工作的方向。

1981年蔡主教著手準備修會在成立30年時能自立,此時修會不但要具有本地修會的面貌,又能有位睿智的會長作為諮詢的對象。
1984年經過三年的準備,蔡主教主持修會歷史性的選舉,選出本地首任會長修女。
蔡主教感謝柏高理修女的辛勞,也勉勵修女們要自立自強,並向新的本地會長及全體修女提出三點修會發展新方向:

  1. 祈禱生活比忙碌的工作生活重要。
  2. 所作所為均應為服務教會。
  3. 時時與教會認同,記住修會創辦的宗旨。


1985年我們召開首屆全體大會,全體修女在祈禱反思時代訊號中,共同釐定修會願景-「願萬民認識救主」,並建立靈修指標-「良善心謙悅主心」。
同時也對天主作出四大許諾:力行祈禱、實踐三願、合創共融團體、拓展使徒工作等,以及立下每日朝拜聖體一小時,已深植修女們的內修生活,為活潑的年輕修女注入一股穩紮穩打、植根於耶穌聖心內的靈修,使成為修女們使徒工作的力量泉源。

1985年我們依循梵二的精神,成立會規修訂小組,全體修女研讀梵二文件,勤讀並汲取聖經精隨,朔源會祖會母所領受的神恩,及根據教會、社會時代的召喚需要,於1989年經王愈榮主教批准,將會規內容透過文字,引導並豐富修女們的聖召奉獻生活。

1999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『教會在亞洲』的文件裡,肯定亞洲婦女在教會裡愛與服務的貢獻,尤其是
「把慈悲的耶穌-治癒者和調解者-帶給人,特別是窮人和邊緣人。」
遵此,我們修女努力修持女性的靈修特質,深入瞭解臺灣社會問題,時時不忘主的叮嚀:「告訴絕望的人,聖心慈愛。」每日瞻仰主在十字架上始終心謙,為罪人攫取宏恩的大愛;
「對姐妹,要謙恭,常帶笑容,彼此擔待,垂顧弱小,甘心順命。」

願景
在教會合作事務上,我們修女與教區神父、教友及不同神恩的修會共事,並彼此豐富。60多年的悠悠歲月,修會生活交織著歡樂與汗水。感謝天主的眷顧、神師的引導、瑪利諾會神父的支援、恩人的幫助、同工夥伴的合作,成就了今日耶穌聖心修女在靈修、堂區、教會與社會服務的見證。

天主在現代中國歷史的洪流中,集合歐、美等地的傳教士,奇妙地成就臺灣地方教會中最具草根性的本土修會,蔡文興主教與柏高裡修女最深意念所傳達的創會神恩:「注視基督,會晤聖心;立足田中,福傳萬民」,60多年來我們藉此不斷地回應基督的召喚,省思本地教會福傳的困境:天主教福傳150年,修女們該如何積極有效地挑戰福傳的困境?

21世紀迎接修女的不全是燦爛願景,更多的是無法掌控的鉅變,紛亂的聲音,益形雜沓的腳步,面對新時代瞬息萬變的一切,是挑戰,也是契機。

耶穌聖心修女需誠心地追求淨化與使命更新,讓國人認識耶穌基督和其在台灣愛與服務的使命,以「故事修女」的角色行腳台灣、福傳各地,使世界的救主降生在修女生活與服務的地方,這是面對台灣福傳150年,我們要加倍努力落實「福傳萬民」的標竿。